top of page

新聞系學長鍾凱逸:反骨男孩轉大人!30歲依舊可以打破框架做自己的混世大法

─爸爸離世的心痛 換來成長歷練的原動力
​採訪者:黃品臻

「要學會用自己的資源跟背景」,現年30歲的鍾凱逸,是世新新聞系畢業的學長,對我們的提點並非他在新聞產業做得多有聲有色,而是他縱使不在本科的產業中工作,仍清楚知道手中握有哪些籌碼可以讓自己過得更好。現在在傳統製造業擔任推廣擔當的他,我給他下了個標籤叫「反骨」,因為他「天生叛逆」。

Still0424_00018.bmp
「打破現有規矩」 快樂、興趣更是熱情所在

 

在朋友、家人眼中,凱逸時常被看作一個「吊兒啷噹」的人,縱然這多半是負面的用詞,但他從來不避諱地承認「是啊!我就是」,豁達的胸襟來自於從小習慣性打破常規的處事方式,「在現有的東西、框架裡找到它的缺點,並改變它的缺點」。他以寫功課來舉例,「不寫功課」本身是件錯事,但若能夠講出為什麼不寫、不寫作業的時間可以做什麼更有意義的事,又或者換別的方式來做,只要合理,就可以嘗試,但若方式不行,便按照既有流程做,如此一來,打破規矩並非一件壞事。

 

套用在現在的工作,凱逸很有自信地說,「改變、打破現有規矩」是在工作上得到的快樂、快感,這樣的態度,是他的興趣及熱情所在,更是他自己本身,「要把自己一部分的興趣放到工作裡面,把對某些事物的熱情轉移到工作上面,那就永遠是你選擇工作,不是工作選擇你」,很直白卻很受用的一項人生哲學。

父親離世近十載 是遺憾也是改變

 

一個叛逆的孩子,卻來自於一個中規中矩的爸爸,凱逸表示,「我爸不喜歡我這麼叛逆,但因為他在美商上班,懂的要如何在既有流程裡創新」,因此父子倆相處的模式很像朋友。

 

與爸爸的好感情卻也成為凱逸這一生永遠的痛,爸爸的離世、沒能見到最後一面的遺憾,給他的人生帶來極大變化,他描述,「一瞬間天花板沒了,原本家裡是個避風港,但一陣風吹來天花板就沒了」。原本家中那根頂樑柱說沒就沒,頓時之間,他必須扛起所有責任,現實生活的重擔一下落到肩上,不再能夠繼續當那個無憂無慮、顧著自己的「孩子」,他必須學會長大。爸爸離世至今,凱逸已能用一種較坦然的態度去面對,「剛開始會心如絞痛,現在不會但想到一樣會難過」。

 

對於爸爸的離世,除了悲傷,凱逸更感到惋惜,「他小時候過得很苦,他都還沒享受到人生」,因為了解爸爸那一輩人小時候都是苦過來的,甚至成年後也為了家庭四處奔波,遺憾之情便湧上心頭。

離家千里 看懂現實、體悟成長

 

處理完爸爸的後事,凱逸深怕陷入睹物思人的情緒中,選擇飛去上海,為的是轉換一個空間。在上海的三年間,不同的生活背景、處事方式讓凱逸在回國後擁有比別人更寬廣的視野、更多看待事情的角度,「你不用每件事情都很專精,但你要每件事情都懂一些」,這是他對新聞系的我們提出的「忠告」。

 

談及12歲一直到現在的變化,凱逸提到,「12歲想當律師到22歲想當DJ,這中間的轉變是因為發現我不適合讀書、大學時期很愛玩,加上教育制度需要會讀書的人才能當律師」。在經過人生低潮後,凱逸給出了32歲的目標是當一個「富豪」,他說,「雖然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這輩子起碼能將錢的問題解決,應該會輕鬆很多」。他叛逆、他喜歡突破現實框架,卻也總有必須面對現實的時候。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