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工系學生林佳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時區!但我還沒接受現在的模樣

─自我期許+外界壓力+時間催促=焦慮
​採訪者:李淇加
『時間』成為壓力與焦慮的最大來源嗎?

 

「我必須再快一點、再快一點、再快一點」什麼時候你會對自己說這句話?一分一秒的流逝,會覺得跟不上日出天亮日落天黑,宇宙運轉的時間嗎?還是沒有跟上身邊同儕行走的大流,讓你覺得被落下了。小時候簡單、有限視野的認知,充滿著時間的框架,小學6年、國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畢業後找一份喜歡的工作、27歲找一個愛你的另一半結婚、32歲孕育一個可愛的生命、60歲存夠資本額退休。

 

但在成長時,這些既有僵固的認知好像一點一點被抹去、重寫,會疑惑是誰灌輸了這些想法在那小小的腦袋中,在重新抒寫時,好像面對一張空白的白紙,不斷用修正液塗改,懷疑自我的抒寫是否正確?會不會太破格?不照本宣科這樣是不是就輸了?但什麼又是贏了?這個輸贏又是跟誰比?再次的抒寫,太用力又將修正液上的白色痕跡剝落、凌亂不堪,稿紙能換一張,但人生不能啊!在無外援、家人又斥責給與壓力時,心中的洞越破越大,要怎麼面對自我的期許、外界的壓力、時間性的快速流逝成了焦慮的組合。

Still0424_00008.bmp
我不能輸!給自己超負荷的期許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與目前就讀國立台北大學社工系大四學生林佳萱的對話中看到了這些,高中曾被留級念了四年的她,很擔心與同班同學的時間差,在大學拼命的往前跑利用所有能運用的時間,最早進教室永遠都坐在第一排、眼神放光的聽著教授講課、主動擔任每個作業的組長、提早進入與科系相關的基金會工作,希望可以跑的更快追上那比其他人晚的一年,但配速不好的急行讓她跌倒的更加嚴重,太多的負荷不過壓垮後,轉而關在家門內避不出戶,用昏睡逃避這個混沌。

 

這幾年藉由諮商師的幫助一步步找回了日常,過去與未來在對話中,一起被梳整出來。但不禁感到疑惑,印象中社工師平穩、善於安定人心、耐心溝通的特質,似乎跟現在的林佳萱有所衝突,於是丟出了一個疑問:是因為覺得缺失了這一部分,渴望在學習過程中找到所以選擇了這條未來的路嗎?直面不足真的很勇敢呢;林佳萱的回答,讓人沉思,不是勇敢是我真的太需要了。直面情緒、擁抱情緒,或許是當你很焦慮時最好的辦法。

 

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與道路,過程雖然崎嶇但依舊精彩可期

林佳萱就像她推薦的書目《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主角,在生活路上碰撞探索,尋求方法、調整步伐,努力看著眼前的光,想盡辦法希望自己從混沌深淵裡走出。現在的她大學也準備再念第五年,眾多的焦慮依舊存在,但也學習著如何與這些不舒服和平共處,慢下腳步、規畫未來、腳踏實地的做好手邊的每一件事,能更加安心與心定,正在期待下一階段的實習,她說,改變也許會更好,但也可能變得更不好,不過這一個新的生活我很興奮。

 

走在屬於自己的時區裡,用自己能力、心力、體力能接受的範圍努力,你渴望的夢想,整個宇宙聯合幫助你完成。

※本專題不討論病理醫學方面的焦慮情況。想藉由各種深入骨、淡如風的生活情緒交織,由內往外的對話、由外往內的詢問,聚焦同一個時間軸線,探討屬於台灣八年級生的心中日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