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護理系林禹廷:護理是我心之所向!在命運的安排中走出自己的路

─即使不被外界看好,我仍想前往「學士後醫學」的遠方
​採訪者:龍俊佑

「護理給我的視野及價值,我覺得遠遠超過那些辛苦」,她走進醫院,照顧兒童、陪伴癌末患者,同時渴望在醫學專業上有進一步的追求,未來期許自我朝偏鄉醫療發展,她微笑地說,「這些是我12歲時想不到的事。」

 

禹廷,今年21歲,就讀慈科大護理系三年級,採訪時她正值結束為期一年的醫院實習。回想醫院實習,她的價值觀產生了「質變」,發現這世界更廣更大,也曾到兒科照顧孩童,林禹廷更從陪伴兒童中發現之前的自己,不是不會跟小孩相處,只是還沒找到跟小孩相處的節奏。

Still0424_00011.bmp
人生現在的主要焦慮:如何面對下階段的目標?

在醫院,林禹廷負責照顧2名癌末患者,因病人身體虛弱、無法說話,也無法正常進食,飲食狀況非常不好,對此,林禹廷主動找老師討論,如何協助患者提升進食品質,後來看到患者在自己協助下,狀況明顯好轉,令她深感欣慰。

 

相較於照顧病人的壓力,林禹廷表示「我身為一名護生,在這個崗位上我還能多做些什麼,我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或是我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面對下階段的目標,這才她目前主要焦慮的來源。

 

 談到下階段目標,林禹廷感到沒有重心,她認為主因是從學生到社會新鮮人,自己正處身分轉換的過程,還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雖然「失重」會慌張,但她樂觀表示「我覺得失重是必須的,失重造成一點情緒上的反應,我才知道說,原來我是在意的」,此外,她平時透過爬山、跑馬拉松,在運動的當下去釋放一些心理的壓力。

 

照顧家中的阿嬤 成為進入護理系的因緣

走向護理的機緣,林禹廷表示家中阿嬤有糖尿病,長年以年都是她負責幫阿嬤施打胰島素,她坦言從小做到大,也不覺得這是什麼特別的事情,後來反思自我,自己還能做點什麼而走向護理,爾後經由各種嘗試,漸漸地她找到了自我價值,致力在醫學領域上貢獻一份心力。

 

 一路走來,林禹廷雖未獲家長大力支持,但對於未來,家人給予她充分的選擇權,過程中,她表示家長偶爾會擔心、怕自己太辛苦,面對這份關心,林禹廷說自己會用比較好的心態去回應,才不會覺得煩,同時藉由實踐告訴家長,「我會穩穩地向前走,希望你不要擔心。」

 

我希望32歲的自己能夠走進偏鄉做醫療

 

林禹廷渴望提升醫學專業上的能力,她認為攻讀研究所是一種途徑,也期許自己32歲時,能在醫學領域累積足夠的專業知識,並投入偏鄉醫療,進一步擴大做出影響力,讓需要他人陪伴與關懷的患者,都能得到更妥善及良好的照顧品質。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