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我長大了!論與父母的相處之道〉
撰稿者:黃品臻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紀伯倫《先知》·〈孩子〉
公視2018年出品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用了紀伯倫《先知》一書中的這段話作為前導預告,開播後,描述親子問題的劇情在台灣刮起一陣炫風,點出家庭間父母與子女的相處之道。
父母,之於你是什麼樣的存在,是想逃離的束縛?是自卑感的來源?是不想重蹈覆轍的模板?是仍在用力抗爭的難題?還是正在學習如何和解的對象?不知道讀者們是否會有和筆者相同的感覺,那是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擾,無論我們與父母的現階段是什麼樣子,他們始終在我們的生命裡佔有一席之地,既定且改變不了的事實。
在微後青春與25位受訪者的對談中,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焦慮來源,其中一項正是「父母」。小時候,我們被呵護在父母的羽翼之下,隨著年齡漸長,接觸的外界事物變多了、自我思考的時間增加了、判斷是非的能力提升了,我們開始與父母有不同的思維邏輯、開始對人生有套自己的規劃,與此同時,和父母之間的衝突也開始出現,多少次的摔門、破口大罵、離家出走,甚至嚴重到雙方之間出現情緒勒索,一切的發生都扣在「我長大了」的命題上。
身理上、心理上,我們都在長大,但在父母的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個孩子,寫到這,筆者憶起微後青春組員曾分享過的故事,她說:「我媽說希望可以跟我當朋友,但我告訴她,你是我媽,就永遠不可能是我朋友,因為對我來講,你永遠有個媽媽的身份在那邊」,有多少父母親都渴望自己能夠當孩子身邊的「朋友」,也許世界上真的有人幸運地和爸爸媽媽相處就如朋友一般,那筆者想恭喜你,或許你真的能少點煩惱。
「媽咪,我長大了」,揭示著二十幾歲的我們必經的一個難題,一方面,我們並沒有要與父母完全斷絕關係、孤身一人,另一方面,我們也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他們,「我們長大了,可以慢慢放手了」,只是無奈很多時候,這個過程都是很痛、很激烈、很暴力的,而同時間,父母也在學著如何應對我們長大了這件事,也許他們是很慌、很害怕的吧……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遇到的親子問題都不盡相同,這裡沒有要告訴你該怎麼處理親子間的問題,筆者自己也都還處理不好,僅是透過微後青春的組員們與25位受訪者的故事,期待讀者們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共鳴,又或者是從中得到些解決問題的啟發,小孩的長大、父母的放手,是個一輩子都需要面對的課題,只願你我都能在這條道路上,找到一個彼此舒適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