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在最青春的時候,撕下所有標籤。〉

​撰稿者:吳郁梵

此致 那一位正想要撕下標籤的你

我想說一個關於微後青春起源的故事,正因為有那些因為撕下標籤感到解脫而後恐慌,最後和解的日常,才有了今天你所看見的微後的青春。

或許你已經逛完這個網站的其他篇章,也已經了解那些正處在微後青春人們的焦慮症候群,然後正在思索關於你在微後青春時期的焦慮綜合症,但請等等,在這之前,想要先問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一個問題:「你最想要撕掉的標籤是什麼?」

你可以選擇在文章底下留言;也可以選擇把答案留在自己心裡。

 

在每位參與微後青春計畫的受訪者介紹自己時就開始標籤之旅,貼上標籤再撕下標籤,許多人或許會貼上新的標籤。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標籤這件事情,但是在微後青春製作小組裡有三種有趣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不認同任何標籤的存在;沒有人可以貼標籤,也沒有任何標籤能夠定義我是誰。

第二種觀點,討厭標籤的存在,感覺自己渾身都是標籤,討厭被標籤束縛的自己。

第三種觀點,對於沒有標籤的存在感到恐慌,這是一個需要說明的情況。

在撰寫這篇文章以前,我經歷過幾個階段──貼標籤、撕標籤以及塗鴉板;在大學期間因為想要活得不一樣,曾積極地往身上貼標籤,我曾經在我的Instagram個人介紹處寫上我所有曾經參與的專案與頭銜,但僅僅三天,我就讓個人介紹的欄位回歸空白。

我曾經期待這些標籤可以讓我成為我想要成為的我,但最後我只成為了一個由標籤推疊出來的人,那是我想要成為的我嗎?當時的答案是否定的,不知道為什麼,我僅僅感受到一種空虛。

後來當然經歷部分事故,但當那些頭銜與身份,甚至是團隊不再是我生活中的重心時,我透過這些外務建立起來的人物設定毀於一旦,我才感受到深深的恐慌──關於,我是誰?

因此我開啟微後青春之旅,如果說大學時期是青春正好,那麼即將畢業的我們也許就是抓住青春的尾巴,也唯有如此俗濫的說法才能夠形容的階段,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階段,因為撕去青春的標籤,才發現標籤與自我是彼此獨立且互相不衝突的存在。

不管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是屬於上述哪一種,都請相信那是現在你最好的選擇與想法,同時也希望你記得不論貼上什麼樣的標籤,你也擁有撕下它,重新定義的權利。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