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毒戀舞曲 第三號
減袋19年愛恨糾葛
台灣目前回收系統不完善,導致塑膠袋無法以價制量,也無法處這些使用過的塑膠帶。擔心造成民怨、造成市場不公,這些都是政府不輕易採取更積極作法考量的因素,德國限塑政策實施一年後每人平均減少使用44個塑膠袋,成功減少一半使用量,且德國將近一半的民眾願意全面減塑,他們怎麼做到的?
歐盟宣布2030全面使用可回收包材,並推動可分解材質的認證標章,而台灣卻仍抱持觀望態度,對可分解材料打上問號。我們該如何借鏡歐洲限塑政策,達到有效限塑,以更環保的方式避免塑膠再次回到人類體內?
德國減塑有成 他們怎麼做到的?
德國於2016年開始實施限塑政策,根據德國環境部資料顯示,限塑政策實施3年後,有效降低全德國境內塑膠袋二分之一使用量,在2019年宣布擴大實施禁塑令,2021年德國境內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
自2016年至2021年,讓一次性塑膠袋從境內全面消失,德國只花了僅僅5年時間,相較台灣限塑政策實施近20年,德國民眾願意配合如此積極的限塑政策嗎?
德國和台灣一樣,限塑並非一次就到位,2016年第一次限塑政策,當時德國政府並未強制限制使用塑膠袋,和台灣一樣以「減少使用」為主要方針,唯一和台灣不同的是,德國政府與各大量販、零售業者合作,不免費提供塑膠袋之外,且提供其他環保購物袋提供民眾選擇,養成民眾自備購物袋以及對替代包材的認同。
德國超市量販店在政府實施限塑政策後,大部分業者不僅主動配合還擴大實施,例如生鮮區採裸裝方式,不再有額外的包裝,或使用非一次性塑膠袋作為包材的選擇。
直到2019年德國才宣布2021年全德國境內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且提高塑膠袋售價,讓生產者付環境污染的成本。循序漸進的實施之下,德國超過一半的民眾願意支持全面禁止使用塑膠袋代的政策。
裸妝商品、無塑商店
在台灣可行嗎?
在台灣三重就有全台第一間無塑商店unpackaged,模造德國無塑超市的概念,不提供一次性塑膠產品,僅提供容器和棉袋供民眾購賣。
此外,unpackaged商店販售的商品以環境友善為衷旨,店內販售商品包羅萬象,包含了食衣住育樂等。創辦人黃尚衍說比起像雜貨店,unpackaged更接近選物店的概念。
黃尚衍表示,當時在報導上看到德國有無塑商店,因而仿造在台灣也開一間無塑商店,推動初期非常辛苦,讓社區民眾了解「裸裝、無塑」這個概念必須長期耕耘,但認同無塑商店這個概念的客群確實不多,僅能從社區開始做環保觀念的宣導,黃尚衍說開業到現在已經有固定的客人,在經營上最大的困難還是在於環保觀念的推動。
在台灣像unpackaged這類的無塑商店普遍率低,黃尙衍坦言經營上還兼具教育責任,並非單純的物品販售,普及率無法像一般商店一樣。雖然客群小眾,但市場競爭者較少讓他們業績能夠逐年成長,對於無塑商店的推廣,黃尚衍說目前仍有展店計畫,希望能逐漸改變消費型態,對地球更友善,猶如星星之源般,逐漸燃燒這場環保消費的意識。
無塑家園= 烏托邦?
無法完全避免使用塑膠袋,難道無塑家園就像烏托邦一樣,美好卻不可行嗎?
全面禁止塑膠袋使用,比起商店林立的德國社會,高密度手搖杯、攤販的台灣有一定的難度。塑膠袋之所以被認為不環保最大原因就是它萬年不腐蝕的特性,如果從產品端改變塑膠萬年不敗的特性呢?
歐盟提出新塑膠回收政策。2030年歐盟境內所有包裝材料都必須可以回收。 除了解決塑膠垃圾丟棄問題,同時積極提高塑膠經濟價值。 包含推動可分解塑膠的認證,並提高其在市場上的需求及回收性,為什麼台灣卻停在觀望的態度?
可分解塑膠是場騙局?
可分解塑膠推出後,並未符合民眾的期待,讓塑膠袋更環保,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質疑。由於可分解塑膠與除了必須在濕度90%以上、氧氣及溫度58 ~ 70 ℃下才能分解,除了在自然生態中無法找到符合的分解環境之外,其原料含有石化原料即使在一定濕度與溫度下,也無法分解完全。
大同大學材料系教授黃繼遠表示,可分解塑膠1.0版本含有PLA(聚乳酸),這種分解不完全的形式稱為「降解」,即塑膠以不同形式存在,整片的塑膠降解為塑膠微,且第一版可分解塑膠混合其他原料製成,包含小麥、玉米等糧食,以糧食取代原料也造成食物浪費的質疑。
可分解塑膠真的是一場騙局嗎?不僅民眾對可分解塑膠質疑,連立委蔣萬安也曾提出可分解塑膠是一場騙局,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王潔表示。可分解塑膠不可行最大阻礙在於法規不明確,對於可分解塑膠的定義並不清楚,包含產品分解的必備條件、哪些材質可以使用等,導致廠商無法走進國內市場,僅能外銷歐盟。
難道可分解塑膠毫無可行性?
學界仍持須研發可分解塑膠,大同大學教授黃繼遠研究生物可分解材料近20年,他表示廠商和市場不願意生產大多取決於價格,因此目前研究計畫以生物可分解材料為主,解決PLA無法在自然環境分解、食物浪費的問題,在生產端也讓廠商生產時不需購入額外的設備就能生產,降低成本壓力,黃繼遠改良第一版可分解塑膠,推出生物可分解塑膠2.0版本EMA(生物可分解材料)以非糧食基為原料,在塑膠分解後將變成水及二氧化碳,達到自然循環的分解,目前成品已進入廠商試驗階段。
無塑家園這條路漫漫長
推動無塑家園,德國全面限塑推動下的配套措施、歐洲積極認證可分解塑膠的檢驗,我們距離有效限塑這條路還有多遙遠? 該如何立法推動?立委王婉玉以材料科學背景深入了解目前環保署方針後這樣說。
王婉諭表示限塑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回收端沒有能力處理,她認為將塑膠袋公告應回收之前,必須建立塑膠袋的後端回收產業鍊,找到前端處理使用過塑膠袋的供給方,以及後端有能力處理塑膠袋回收的需求業者。
是否應該將塑膠袋公告應回收?
對於可分解塑膠問題,王婉諭表示經過瞭解,環保署有做可分解塑膠袋的實驗,目前實驗結果顯示塑膠袋在土壤中可以被完全分解,但尚未檢驗分解後的土讓和普通推肥成分差別,還無法證實塑膠袋是否變成塑膠微粒殘留在土壤中,王婉諭表示,已經請環保署年底完成實驗,以便後續推動可分解塑膠的規範。
政府對可分解塑膠下一步怎麼做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