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治療犬的秘密

動物輔助治療起源於1964年美國兒童心理學家Boris M. Levinson。而從2000年至2016年有23篇研究顯示,動物輔助治療對失智症、思覺失調症、安寧緩和與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都有明顯的幫助。

 

而在台灣,動物輔助治療透過許多協會的推廣,慢慢得到認可,觀念也逐漸成熟化。其中,有2隻治療犬,擁有近12萬的粉絲,品種為標準型貴賓犬,巨型化的毛小孩,馬上就能抓住大家的眼球,就是「哈樂與哈媚」。

1645754850739.png
1645597534573.png
哈樂哈媚粉專截圖.png
有顆助人的心,喜歡把快樂帶給大家 就很適合成為治療犬.png
哈樂哈媚主人LOGO.png

哈樂哈媚的主人,也就是媽媽,從2003年加入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做為動輔員(就是治療犬的飼主),與治療犬、動輔師合作,服務長達快20年的時間。

 

媽媽歷年所飼養的狗狗,若個性合適,就會教導該狗狗動物輔助治療的相關知識並參加考試,成為治療犬。媽媽說成為治療犬,對狗狗來說,就是多了一個地方可以玩,可以放鬆,且幫助人時,狗狗開心,對方也開心,雙方都是快樂的。

媽媽與哈樂哈媚的合照_edited.jpg
哈樂哈媚媽媽服務證_edited.jpg

陪伴的重要​

過去的治療犬僅做到陪伴的功能,狗狗只需陪在服務對象身邊,讓服務對象達到心情愉悅的效果,任務就已完成。

 

隨著治療的技術越來越多元,面對不同的服務對象,陪伴成了基本功,轉換心態,激發潛能,才是需要治療犬的最終目的。

手寫治療犬的甘苦談.png

​把快樂帶給大家

治療犬在品種上其實沒有限制,媽媽說一切取決於主人的態度。若發現自己的狗狗只要出去就很開心,遇見陌生人並未害怕,去任何地方都充滿好奇心,而飼主自己也希望把這份心情帶給別人,那就很適合讓狗狗做治療犬。

 

不過主人及狗狗都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任何的工作犬,在工作時都是有風險的,治療犬也不例外。治療犬的服務對象,通常是心理狀況不穩定,肢體上需要協助,一個不小心,狗狗很可能會受傷。服務對象有時會無法控制自我,並不是有意的傷害,這時,治療犬需要學習的就是不要受到驚嚇,且動輔員也要試著不要害怕,想辦法緩和情緒。站在對象的角度去思考,試著去體諒,讓對象不要產生自責感,是動輔員與治療犬堅持的立場。

1648437870367_edited.png
蠟燭
手寫奇蹟是降臨在努力的人身上.png
手寫從不開口的男孩.png
從不開口的男孩2.png
video圖像_edited.png
重拾笑容的長輩2.png
手寫重拾笑容的長輩.png
video圖像_edited.png
手寫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吧.png
canva狗掌_edited.png
手寫汪汪我有話要說.png

​治療犬的使命​

碰上不安穩的人,平緩不安的思緒,讓人們重拾笑容,找回幸福的自我,這是治療犬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治療犬的工作。但對媽媽來說工作犬需將狗狗的本能轉換成專業來幫助大眾,治療犬其實是將狗狗本身喜歡的事物,帶進服務的機構,並沒有太專業的技能,所以比起叫工作犬,「服務犬」會比較恰當。

 

狗狗本就是來服務人,撫慰身心,使人歡笑,而作為人,也會盡力照顧好狗狗,那就把這份想服務人的心,帶給大眾,傳遞給更多的人。

點我回首頁_edited.png
DCFC0ED6-E2D0-4EE0-9301-C052B69A54CF_edi
bottom of page